探访旅美画家穆家善:他用笔墨弘扬中国文化(图)

    中华穆氏网 2012年7月31日 文汇报


初识穆家善是在世界银行华盛顿总部今年2月为他举办的专场画展开幕式上,这是世行首次为一名中国艺术家举办个人画展。获此殊荣的穆家善在中外来宾面前表现得气质文雅、谈吐不凡,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今年47岁的穆家善已经赴美生活13个年头。在此期间里,他从一名国内画坛初露峥嵘的青年才俊,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其擅长的中国画作品已打入美国主流社会。

听说是《文汇报》要来采访,穆家善在电话那头的声音不无兴奋。“我非常喜欢上海,上海是我20年前成名的地方,6月份我的国际巡回画展回国展出的首站就设在上海美术馆。”

他在华盛顿特区、弗吉尼亚、巴尔的摩市等都有工作室,记者的采访在他位于马里兰州洛克维尔郡的家中画室进行。

魔幻之笔源于心静

早春3月,乍暖还寒。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驱车来到穆家善的家。他的房子是一栋2层带地下室的独栋屋,前面有绿地,旁边有大树,周围环境很安静。听他介绍,不少外国使领馆的官员都居住在附近。“欢迎,欢迎”,身材魁梧的穆老师热情地为我开门。他身穿中式服装,戴着宽边眼镜,头发仍然有些凌乱,估计是忙于搞创作,习惯了不修边幅吧。

跨进大门,便看到玄关上方挂着“墨雨楼”三个大字,一股笔墨气息扑面而来。步入客厅,发现陈设也很简单,没有华丽的家具,倒是墙上四处都是他的画作以及和各界名人的合影留念。与客厅相连的开放式餐厅被改造成工作间,里面放着一张古式书桌和六把明式太师椅,这里是他创作的主要地点。

在客厅的侧边,有楼梯通向地下室,那是私人创作室。“我能下去参观一下吗?”“可以,只是里面有点乱。”穆家善有点不好意思。不过在我的想象中,艺术家的工作间就应该像“垃圾场”一样。循楼梯而下,发现室内空间很大,一张硕大的桌子横在中央,各种型号的毛笔铺满桌面,四周的书架上堆放着数不清的画稿和书籍。

回到客厅,我们坐在舒适的沙发上,开始了几个小时的聊天。虽然我对艺术不甚精通,但是健谈的穆家善用他平白朴实的语言,让我对他在不惑之年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追求有了亲近的理解。

“我的大部分画作都是在这里产生的,我喜欢夜深人静的时候创作。”他语气平和的说,学画几十年,现在心里非常平和知足,没有人驱赶、逼迫去画画,也没有任何诱惑能让他在通往艺术高峰的艰辛道路上停止攀登。作画对穆家善来说好比攀登险峰,虽然高处不胜寒,但他始终坚持向顶峰攀登。“媒体现在对我的关注很多,但是我的心像平静的湖水。”的确,他的画笔已经将他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经历多年的磨练,穆家善的画作日臻成熟完满,空灵中透着飘逸。一些中外同行称,从他的画中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穆家善的书房名叫“静心斋”,他承认这个名字有点俗,他说这是为了告诫自己不要装弄儒雅,而是安下心来。

美国朋友常说他有一支“魔幻之笔”,笔下佳作不断。这种魔力来自一种状态。他在世行画展中写了这样一句话:“临案作画,气象万千汇于一瞬,魂飞向外,吾法吾笔,皆宣于心灵映照。”他笑着说,“我能在一分钟或几秒钟内进入忘我状态”。

“静”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物质、精神文明空前发展但又嘈杂的世界里,很难静下心来对待一件事。“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条件优越了,却很难出现艺术大师的原因。”

对于自己的成功,他谦虚地表示还远远不够,“我在美国偏安一隅,现在已度过艰难时期,受到的干扰少,又可以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有时间有心境诚心画画,静心思考。”也许正是这样的心境下,穆家善创作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作品。

梅花香自苦寒来

穆家善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他当过兵,做过工人,又在南京艺术学院七年深造,成为新文人画派的干将之一。大学时代,1986年穆家善就在上海举办过画展,一度在国内引起轰动。毕业后考入南艺研究生班继续深造,受聘为南京书画院研究员,当选南京市美术家协会理事。立志做世界一流画家的穆家善需要拓展国际视野,1995年他受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之邀赴美讲学和创作,后定居华盛顿,开始深入研究美国与西方当代艺术。

“在你的成长中,对你艺术道路启蒙最大的人是谁?”记者问。穆家善略作思考说:“我在南艺的大学导师陈大羽教授对我帮助很大,但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是我的爷爷。”他回忆说,很小的时候,爷爷喜欢书法,那时的生活还比较穷苦,买不起白纸,爷爷就用毛笔沾水在餐桌上写字,写完后擦了再写,“他对艺术的执著精神对我的影响很大”。爷爷经常鼓励童年的穆家善进行“创作”,例如小穆家善喜欢胡乱造字,爷爷就跟着猜字,画画的时候爷爷也会当个临时模特。每当爷爷夸奖他画得好时,小穆家善都很感到格外振奋。

最大的考验在他踏上美国土地之后。初到美国的穆家善一要尽快适应完全陌生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二要在异域他乡谋得生存。为了维持生计,还要支付没有奖学金的妻子在美读博士的学费。穆家善拼命画画卖画,并四处兼任美术老师,没想到妻子一找到工作就提出离婚。人到中年,妻离子散,对于一向乐观的穆家善来说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打击。“现在提起那段经历,我的心还隐隐作痛”,他的眼里有点微微泛湿。当时,穆家善一个星期只吃两个馒头度日,心灰意冷的他几乎与死神擦肩而过。不过,正是由于这段磨炼,穆家善的画艺更加精进,融入了他对人生的全新注释。来美国十几年,穆家善起初作画很少,最近几年突然画作大增,且大多是精品。他淡然地说,“这是一个沉积的过程。”

回顾前半生,穆家善不无感慨,搞美术、做画家是一个非常艰苦的事业。“很多人都有艺术梦想,大多数人都不缺少才华,他们缺的是毅力和真诚,缺的是战胜自己的意志。”为了筹办世行的画展,穆家善整整准备了7个月,作品经历了3道严格的筛选程序,最终打动资深评委,赢得入场券。“这既是对我的作品的肯定,也是对我所坚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

传道授艺兼容中西

准备采访提纲时我一直在考虑,在文化强势的美国,穆家善中国特色的绘画作品是如何让崇尚西方绘画传统的美国民众喜欢的呢?听了我的提问,穆家善笑了笑说,“我的秘密就是坚持自己的中国画风,当然还有就是主动传播中华文化的魅力,利用一切机会培养他们对中国画的审美情趣。”他告诉我,中国画在美国画坛的整体影响力还很弱,欣赏者还是少数。这一点从拍卖行的售价上就可以看出。但是,在美国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只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就会吸引独具慧眼的欣赏者,就会有市场。

穆家善的画作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山水,二是人物。其山水,既有江南的清秀,又有北方的雄奇。他的近作气势活泼而沉稳,色彩彰丽而古雅,四幅取材于美国西部大峡谷的系列画充分显现了他的泼彩艺术的神韵。这也是他赴美之后,亲历北美山川,深刻观察自然所得的灵感。“在美国呆得越久,我越思念中国,取材于美国山水的创作倾注了我对中国画的理解。”

除个人的勤奋创作,穆家善还经常参加并组织画展。一个画家在海外不仅要有艺术上的魅力,人格上的魅力,还要关心画家群体。为此,他于1998年与几十名艺术家共同创办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并担任院长。多年来,亚太艺术研究院致力于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艺术,通过募捐举办了无数场画展,并通过集中拍卖画作来筹集资金,滚动发展。“在美国有不少中国杰出艺术家,但他们往往各自为战,独自应对生活压力,缺少发展机遇。你看到纽约的一些中国画家,为了谋生。为了几十美元给人画肖像。他们中不少人是从中国八大美院和各地艺术学院毕业的。”穆家善团结各种力量,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在美国开创了一片艺术天地,使艺术研究院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推广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

穆家善在美国推广中国文化的另一个优势就是他的教学经历。凭借二十多年的中西艺术教学经验,穆家善除了在蒙哥马利艺术学院任教外,还兼任许多中学绘画班的教职。他已经记不清亲授过多少弟子了,“每个学期都有100多人吧,既有华裔也有地道的美国人”。神奇的是,近10年来,穆家善的学生频频获得各类国际、全美和州际大赛的大奖,众多弟子考取名牌大学和艺术学院,并因其在绘画艺术比赛赢取重要奖项而获得高额奖学金和美国总统奖。

你的《穆氏美术教学法》的独特之处在哪里?我忍不住发问。“这个嘛,一言难尽”,穆家善的眼里露出一丝得意:学习中国画,首先要让他们明白中美文化的差异。“我经常打个比方,从中美两国地图的不同就能看出两种文化的差异。美国的行政地图都是大直线构成的方块,很少有曲线,显示了美国文化直截了当的一面。而中国行政地图都是曲线,像蚕和蜗牛一样,为一点小事,要费很大周折去解决。这就是我所说的内涵,很多美国学生都赞同我的观点。”穆家善喜欢在第一堂课,带上中国的茶具,教大家喝功夫茶,“我告诉美国学生,学中国画和品中国茶一样,要有耐心,懂得要义,就像喝茶要喝第二道一样。”很多学生从此爱上中国文化。

旅美艺术历程

1998年,穆家善创办了美国第一个推广研究教授中国艺术的专业学术机构——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

2003年,穆家善的雕塑作品《一万个祝福》获“熊猫雕塑彩绘艺术设计”大奖,作品被美国政府安放在华盛顿展出半年之久。

2004年,穆家善因推介中国画艺术卓有成就,蒙哥马利学院特聘他为专任教授,主持中国画教学至今。穆家善成为在美国高校开设正式中国画选修课程第一人。

2008年,世界银行华盛顿总部于2月隆重推出《穆家善中国画国际巡回展》华盛顿首展,开启了为期两年的“穆家善国际中国文化传播之旅”。

 


分享按钮>>大将军侯景起义灭亡南梁
>>穆氏:高十辈 只能称呼“活老辈子”